2008年4月28日星期一

Eventually... 米埔!

以下這個報告可能像吳小姐、劉小姐等在“一百萬人的故事”的表現一樣(e.g. 無知),可是我的確沒有去過米埔,沒有見過大、中、小白鷺,沒必要假裝。

上週末去了米埔。不是最好的時候,因為天氣開始熱,鳥都跑得七七八八了,但是我們還是見到不少。

  • 原來1:很多鳥類(雄性)在求偶的季節會長出求偶羽以吸引異性。我見到幾隻不知道是中還是小白鷺的頭上長了兩條長長的白羽毛,像辮子
  • 原來2:有些雞是會游泳的,但是由於它們的腳沒有蹼,它們要用脖子帶動身體
  • 原來3:老鼠也會游泳。那天我親眼見到一隻灰色的老鼠從基圍的這邊遊到基圍的另一邊,大概有10米的距離
  • 原來4:紅樹是“胎生”的。它們的“胚胎”像一條長型的青椒,ready to長出根好把握機會在潮退的時候抓緊泥土
Reference: WWF Hong Kong. 特别鳴謝我們的導遊Connie

2008年4月23日星期三

Wanted

誠徵:二手座地風扇一把。無需全新,性能良好即可。薄酬

目的:保持室內涼快without冷氣及製造廢物。已browse eBay和Yahoo!。無所獲。有意者請留言

by 二犬十一咪

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土產

斑腿泛樹蛙: 香港常見蛙類,體長可達70毫米,四肢足趾有非常發達的吸盤,可以吸附在垂直的樹幹上,並發出低沉及快速的「格、格」聲,有如機關槍掃射。(明報 2008年4月22日)

2008年4月17日星期四

粒粒皆辛苦

【明報專訊】小時候其中一味愛吃的「菜」,是白米飯拌豉油,簡稱「豉油撈飯」。這味菜很香口,我和4個姊姊,一定把飯吃得乾乾淨淨。「豉油撈飯」的日子,似乎是遙遠的史前故事。

小時候家裏窮,醬油於是也成為一道菜。爸媽不用耳提面命,小孩都知道「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絕不會,也不敢浪費食物。

剩菜佔三成垃圾量

社會富裕了,一般人基本上不愁吃不飽穿不暖。但,富足之後,卻少了珍惜。餐廳茶樓,經常出現杯盤狼籍之後滿桌剩菜的場景。「粒粒皆辛苦」,變成不過是書本上的背誦知識,與實際生活無關。

每個香港人,2007年平均吃掉64公斤的白米。換算成每日的飯量,就是每日2米,或者少於兩碗的飯量。我們吃的分量好像不是太多,又原來,我們倒掉的更多﹕每一日,平均每個香港人棄置7菜頭尾。把這堆數字放大到全香港的層面,就是每日扔掉3180公噸的冷飯菜汁,高佔香港三成以上的垃圾量,相等於49,000個成年人的體重。夠嚇人嗎?

少浪費減糧食壓力

國際米價近期不斷攀升,3月27日,泰國大米加價30%;3月28日,印度宣布米價增加53%;柬埔寨及埃及更宣告禁止出口大米。

在這一輪「米貴潮」,家人有沒有搶米「保值」?看到超市的「真空米」被搶購一空,很多貨架都變成「真空架」,然後想想有更多人原來把大盤大盤的剩飯剩菜白白倒掉,覺得好荒謬。

稻米是全世界一半人的主要糧食。今年米價的大幅飛升,對於尤其是低下階層,生活擔子更沉重。

老家靠務農維生的菲傭說,去年菲律賓大米售價約25披索(約4.7港元)一公斤,最近已漲至40披索(約7.5港元)。家人辛辛苦苦收割的粟米,可以換取的白米愈來愈少。她的遭遇,其實是當地平民百姓的樣辦。

少浪費半碗飯,地球就減少半碗米飯的糧食壓力。今年4月22日的「地球日」,台灣的環保組織發起「吃飯七分飽、反對滿街吃到飽」行動,鼓勵不要吃得,以減輕地球先生的負擔,對自身健康也好。你做得到嗎?

文﹕朱漢強(hkchu@foe.org.hk)插畫﹕二犬十一咪

2008年4月16日星期三

洗滌生活

除了那只貓咪,也請留意文中的手提電話和電腦keyboard...

話說,星期三下了車,突然收到大自然的呼喚,想開大號,就直奔回家,衝進廁所。因為在家中,把整條褲子都脫掉。完事,洗手,直接拿睡褲出來換。坐下來,才想到要餵貓。然後,見髒衣服已夠多,便開洗衣機洗衣服。

密斯回來,說打電話給我,沒人接。

OMG,我的手機,跟著褲子進了洗衣機。

拿出來,螢幕像魚缸,水蕩漾著。

朋友們叫我不要急著開機,把它放在乾燥的地方,風乾幾天,否則會有短路,機器一定壞。

耐心等待,星期六再開機。沒事,一點事都沒有,電池也可以用,插回記憶卡和SIM卡,都運作良好。

今日去圖書館續借Graham Greene的《The Last Word and other stories》,因為遲還圖書,被罰了10.5元。我其實只看了〈The Last Word〉這個短篇,故事講統一了全世界的將軍把教宗幽禁了20年,世上已再沒有基督徒。將軍覺得教宗已無追隨者,決定把他了結。

教宗沒有反抗,輕鬆就義,臨被處決時喃喃說道:「Corpus domini nostri…」將軍聽不明白他在說甚麼。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全句經文應該是「Corpus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custodiat animam meam in vitam aeternam. Amen.」意思是「May the Body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 keep my soul unto life everlasting. Amen.」

故事在將軍開槍那一刻結束:

就在按下機板與子彈射出之間一剎那,他腦中閃出了一個奇怪又可怕疑問:會否有可能這個老人所相信的是真的?

還書後回家,沿途遠處有貓在日光浴。我同我那個用洗衣機洗滌過的手機拍了張照。

密斯近來工作和工課都要打印,多用了在房間的DESKTOP,她說鍵盤很不爽,我其實也覺得,尤其是那左上角的「ESC」鍵。

我那個鍵盤是跟滑鼠一套的無線組合,丟掉太浪費也不環保,見粉雷雷曾試過拿鍵盤來洗,就有樣學樣。

把按鍵一顆顆拆出來時後,發現藏了大量貓毛,難怪接起來很不暢順。

前車可鑑,拆按鍵出來洗前,我先拍了照,洗好了之後照著重裝。否則,要重裝按鍵在正確位置也不是件易事。重組後有種滿足感,好像砌成了一套PUZZLE一樣。

裝好電池,開機,竟然毫無反應。我心涼了一節,應該是手多拆開了底盤,碰壞了電子的部壞。手機沒報銷,鍵盤反而報銷了。

再打開底盤,看了一看,也沒有頭緒問題出來哪裡。小心的把部件分拆再組合一次。

再試一次,又運作如常了。現在的鍵盤,很乾淨、很爽,像新的一樣。


鳴謝: Duke aka 公園仔

2008年4月15日星期二

It’s All About Priority!

省電關燈就擔心影響東方之珠的稱號。只關一小時又擔心沒有效果。不省電又擔心空氣素質。

世事當然沒有兩全其美,每件事情都有代價。

It’s all about priority! Sort it out and get on with it.

2008年4月14日星期一

凍水涼

香港人有時候很會精打細算(看他們搶購白米就知道),可是有時候又不然。我就從沒有遇過一個會為了省電費而不開冷氣的同事、朋友。他們或許會為了健康等別的原因而不開,為了省電費?從沒聽過。

Anyway,今天從上看到一個「在不降低生活質素的大前提下,盡量用有效的方法節能」:

炎夏將至,不少香港人習慣蓋著棉被開冷氣睡覺,陳家去年卻沒有開過冷氣。靠沖凍水涼、鋪竹蓆、開風扇度過濕熱的夏季。

陳太曾經在新加坡朋友家裏短住,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令她感到奇怪,但事後回想又覺得很合理。事緣當地天氣酷熱,每次回家,朋友總叫她先沖凍水涼,這跟香港人臨睡前才沖熱水涼的習慣不同。「夏天從外面回家時會感到很熱,一般人都會即時關窗開冷氣,不如即時沖凍水涼更加好。」

Source: From 明報 "輕輕鬆鬆 電費減半 節能家庭 妙用陽光 風 水" (2008年4月14日)

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Modbury

從没聽過的小地方,但看來不錯的。"No plastic bag"運動由民間發起,短短幾個月便上馬,無需政府年復年的諮詢。開始之後,人們又自覺地發現that it’s only a beginning and that there is a lot more to be done。

而且他們不批判别人。他們自願不用塑膠袋、塑膠水瓶、減少包装物料,那是他們的選擇。别人幹什麼他們不想理也理不着。

做好自己。我喜歡這態度。

Note: Modbury in Devon is the first town in Europe to ban plastic bags (Carried away with pride, The Guardian Unlimited, April 10, 2008)

聯想

茂盛的葉子...

膠筒裡的根...

原來都是同一棵植物...

聽說以前中國有一種刑罰,就是把犯人的四肢都砍掉,然後把他或她放在一個罈子裡。對不起,是有點惡心,但看到這個,我就想起那個。

2008年4月11日星期五

不可思議的真人真事

不可思議的真人真事:

  • MW以前“去到邊,開燈開到邊”,現在自動自覺地一離開就關燈
  • 星媽不湊女跟我去聽Robert Swan和極地保護
  • 80歲長輩把吃不完的食物都放進一個盒子(instead of 1 box for each dish)帶回家。當然最好就是避免眼闊肚窄,不過這個程度已不錯
  • 眾親友一知道我公司收集洗頭水等衛生用品作慈善用途便巴巴把自己家裏、同事家裏的都拿給我
  • T說夏天來了,上課可以不用開燈,好省一點電

2008年4月10日星期四

Voices in the Sea


Some people say there can be no love without understanding. At this link are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of whales and dophins which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m more.

Wait a minute, is this why the Japanese are whaling?

這是真的嗎?

從報上/網上看到這一段:

但我最近聽到幾個朋友自述的轉工理由,隱約還感覺到另一股龐大社會動力在蠢蠢欲動。

朋友甲任職某飲食企業,除了飽受上司和客戶的氣,對日復日、年復年的工作麻木,更討厭自己每天參與製造千千萬萬個不容易回收再用的即棄塑膠包裝品,成就謀殺地球的偉大工程。朋友乙任職公關公司,工作本來已經不太愉快,最近還收到小朋友的來信,質疑他們一方面宣傳環保信息,另一方面用紙耗電卻不符合環保原則,大感汗顏。大家談起香港竟然(或依舊)不響應全球關燈一小時的節省能源活動,比所謂發展中城市還落後,還自吹自擂什麼國際都會,同樣大感羞恥。

真有點難以至信...

2008年4月9日星期三

好消息! 壞消息?


Robert Swan和環保分子可能擔心的食不安,睡不穩,但可能有些人巴不得冰山快快溶化,好讓他們可以開採下面的石油...

Note: According to The Guardian Unlimited, "As the polar icecap melts, huge deposits of gas and oil below the seabed will become acce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But the question of who owns what in the Arctic is far from clear. With major military build-ups beginning in the area..."

2008年4月8日星期二

Climate Savers

雖然我懷疑這些公司背後的動機而且覺得他們所做的只是在不環保的business裏作少一點的惡,可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們減少了carbon emission。人總不能有彈無讚。什麼都不滿意的話,就算是有心人也會覺得很discouraging。所以,表揚他們罷!

鼓勵他們繼續下去。

鼓勵別的機構參與。

Let them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is for a worthy cause. And that their efforts are recognized.

Note: According to WWF's Climate Savers programme, by 2010, 15 maj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cluding Hewlett-Packard, IBM, Johnson & Johnson, Nike, Nokia, Polaroid, Sony) will have collectively cut their carbon emissions by some 13 million tonnes annually – the equivalent of taking more than 3 million cars off the road every year.

2008年4月4日星期五

與海豚暢泳


By 區樂民先生from蘋果日報:

此行西澳 ,重點活動是跟野生海豚暢泳。三叔、三嬸和我在Bunbury登上遊艇。

「別以為你可以游泳追海豚,」領隊講解:「在海,你只能做各種趣怪動作吸引海豚注意,牠們看得高興,自會游近你。簡單來說,是人娛樂海豚。」

遊艇駛近四條海豚,團友紛紛下水。三叔年紀不輕,我問他行不行。三叔蠻有信心地反問:「當年是誰教你游泳?」

「是你,」我想了想道:「你還讚我青出於藍。結果我和同學游泳,差點遇溺身亡。」

三叔和我一同跳進水去。穿了潛水衣,浮力增加;靜止不動,頭也可以伸出水面。可惜海豚似乎心情欠佳,又或另有節目,一轉眼便消失了。

「為甚麼不拋些魚進海吸引海豚?」我問領隊。

「這樣做會削弱野生海豚的捕魚能力,甚至害死年幼海豚,因為牠們正處於學習階段。」澳洲人很注重保育。

「換了是金錢掛帥的國家,」三叔說:「只要付錢,主辦單位必定餵海豚,還讓你用硬幣擲海豚的頭許願。」

我笑了,卻又有點悲哀。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瘋子. 瘋子?


所有人都說他瘋了。徒步南、北極。可他還是做了。瘋子現在的目標是要挽救南極。他見到冰山崩裂、垃圾堆積,他說,"Save Antarctica. Of course we can.”

老實說,我一向對於那些誓要做世界第一、名垂千古的人不以為然,但當這瘋勁is for a cause,that’s a different story。

後記:Robert Swan在luncheon中問,「有多少人知道ozone hole已經受到控制?」搖頭。"Because that’s goo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