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9日星期一

「環境盲」

區議會選舉今日舉行,該如何挑選一個合心的區議員?照片是沒能夠說明什麼的(除非突然跑出個如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筆下的加治隆介,雙眼發亮有神的),一般來說,競選連任的集中力陳前屆「政績」,新丁無往績可言,就用站台陣容打動人。至於政綱——「我中產階級好少留意區選,區議員可做的不多。」中大社會學系教授陳健民說的坦白,難怪一直說區選沒有氣氛。

「真的不大滿意。當個街坊保長,人人能力好像差不多,樣都認不出,又吸引不到好人才。應放權畀更多資源……」如果要選,他會看「政治標籤」,揀個支持民主的,因為區議員有份選特首。同是中產的港大教授詹志勇則有一個藍綠標準,要答好他的3條問題,才夠資格入局。「我怕佢錢多過頭呀。」

詹志勇倡議,做得區議員,必須Environmental literate,這英語詞彙,一時也不知怎翻譯。Environmental是指與環境有關的,literate通常用於識字,illiterate是文盲,environmental illiterate,姑且叫環境盲。詹志勇說,當一個區議員,不能是環境盲。環境盲,他見過太多。

功績一:明渠被封

為什麼區議員不能是環境盲?事關政府每年撥款3000萬予地區進行小型工程,可不時有小型工程以美化為名,破壞/糟蹋環境為實。05年董建華下台前在施政報告承諾,斥資12億元覆蓋全港16段明渠。當時,他開宗明義是應區議會的強烈要求。

多年來詹教授不住呼冤﹕「實在好誤導,是河,不是渠。」今年5月,他去過南韓首爾清溪川,拍回來的照片讓人想起巴黎的賽納河。或者,如果有個候選人有將香港明渠變成一條賽納河/清溪川的目光與氣魄,今次選舉會燒熱。

不錯,當我們要大搞覆蓋明渠,人家反其道而行,將「渠」上石屎鑿開,還河原狀。清溪川位於首爾市中心,全長5.8公里,流往漢江,五六十年代由於經濟增長及都市發展,川河變成暗渠,水質跟香港明渠一樣,因廢水的排放變得惡劣。70年代,清溪川之上建有高架道路。至2003年7月,首爾市長李明博推動修復工程,拆除清溪高架道路,重新挖掘河道,為河流重新美化、灌水,及種植各種植物,又興建多條橋樑橫跨河道。工程耗資9000億韓圜,在2005年9月完成,從此首爾市中心多了一個休憩地。

去年初,詹志勇為深水埗大坑東龍珠街的明渠大聲疾呼,反對用石屎覆蓋渾然天成的一個自然美景,工程計劃還涉及砍樹……明渠發臭是區內食肆非法倒污水入雨水渠,嚴加執法是正途,區議會卻寧願花大筆洗費走捷徑。詹志勇向環保署抗議,果然,渠不臭了,他拉一個區議員去看。「河不臭了為什麼你們還要執意覆蓋?」「不臭,但水聲晚上吵居民。」連上佳環境音樂都變吵耳,詹志勇沒好氣﹕「馬路車聲不吵嗎?為什麼你們不要求封掉馬路。」一切今天都米已成炊。

啟德明渠的覆蓋工程同樣惹爭議,此段工程費最高昂。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加入抗議,指近年明渠水質大有改善,應以「河道」概念做規劃。此河早於19世紀已有文獻記錄,顯示古蹟身分,中大建築系也建議參考南韓清溪川經驗治理活化啟德明渠。據說,最強的反對聲音,來自區議會。16條明渠一半已變成暗渠,期待哪天,會有個候選人以回復明渠為政綱……

功績二:醜化古道

近日爆出龍虎山郊野公園花崗岩古道被覆蓋醜化、巨型石屎亭壓爛樹根加粗暴斬樹等,令有人以為是選舉期間互相攻訐,實情是一個家庭主婦忍無可忍。

梁太梁戴月琴語帶激動﹕「我的孩子在九龍上學,就是愛上這座山,才住中西區」。每星期她都走兩三回。10月13日,她與一女性友人如常來走這條百年古道,無端動土已大感奇怪,翌日再來更覺不妙(見圖),「簡直浪費金錢。山是山,石屎雲石建築,城市已經好多啦」。那天,梁太她一個人帶一樽水,在路上攔截路人,經過的都簽名,包括很多跑步行山的外籍人士,簽名旁又留了字﹕a waste of money,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don't change the trail, it's better without paving, we like to keep our trial……當晚她以龍虎山自然面貌關注組名義發信到所有想得出有關的部門和人物,要求中止工程。她靜候幾天,「沒收到幾多有意思的回覆,又說工程合約已批出……」

據中西區民政處及區議員提供資料,工程是龍虎山郊野公園晨運之友會主席向區議員提出,指下雨後路徑濕滑,路面凹陷破損,經諮詢有關政府部門(其中水務署曾指出有關地點為古道,表示反對),市區小型工程中西區地區工作小組(內有區議會代表,上述晨運之友會主席陳尚權亦為成員)決定進行有關工程。有關政府石屎化龍虎山郊野公園的投訴在傳媒曝光後,中西區民政處在回應中堅稱工程按足程序諮詢,又特別澄清被指無理覆蓋的古碧珊徑並非郊野公園範圍,而白燦燦與環境不協調的石磚,是花崗岩。

詹志勇直指「區議會有毛病,破壞大自然面貌,以為建立了豐功偉績」,指下雨後路徑積水是因路旁工程改變了去水能力,有其他工程方法解決。而且,山中建亭應考慮環境用木材,對被大石亭壓壞樹根的大樹深感痛心,「有錢不如在市區種多樹仲好」。梁太更指出,部分新鋪石磚只歷經數月已現破損,且由於路面比前平坦,下雨後比從前更滑更濕。作為定期行走龍虎山人士,她一點不介意雨後路有點爛,「這裏不是大商場,是大自然,下大雨正常沒有人來,會有山泥傾瀉。小孩都愛玩泥沙,沒見過會喜歡那個亭。」

本身是區議會副主席的中西區地區工作小組主席胡楚南以選舉為由,拒絕回應。中西區區議會主席陳特楚則承認工程諮詢不足。梁太就訂下選民綱領,不理選出誰做區議員,她都要去據理力爭,要將條古道還原。

文﹕黎佩芬


Source: 明報2007年11月18日。周日話題﹕當社區遇上環境盲

沒有留言: